然而,信用规范是一项系统、复杂的社会工程,它不只扩展到经济范畴、道德范畴,而且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个方面。信用建设,重点在于法制的建设。本文将从信用近况、信用建设的必要性、立法、司法四个层面进行探讨,以期抛砖引玉。
1、目前的信用情况
近年来,个人、企业乃至政府的信用缺少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突出问题。假冒伪劣、假帐、假成就、赖帐、欺诈等无处不在。有学者将这种近况讥之为“一地鸡毛”。信用缺少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:
1、商品水平失信,假冒伪劣商品风靡。现在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、销售呈现出:涉案产品范围广,生产规模大,结伙作案突出;作案主体多样化,单位生产、销售伪劣商品突出。据有关资料统计,现在国内有34.76%的企业被假冒商品侵权;2000年买家对于不真实广告、假冒商品、欺诈、骗销等厂家失信行为投诉多达12.5万件。
2、企业间“三角债”拖欠紧急,现在,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现象紧急,有当事人签协议前信誓旦旦,签约后却赖帐不还,并挖空心思逃避债务,有些靠地方保护主义、进行强迫买卖等,将买卖信用束之高阁,“三角债”在经济流通环节愈演愈烈,金额愈加大,有些已经到了用司法方法也很难救济的境地。
3、银行不好的贷款增加,隐藏金融风险。信贷是信用的基本方法,信贷循环情况也是衡量社会信用的一个尺度。近年来,不按期偿贷、恶意骗贷现象紧急,还有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,通过不规范的破产、分立,兼并、合资、股份合作,承包、出租、拍卖供应等方法逃废债务,使银行利益紧急受损。据资料记载,截止2000年11月,在四大国有银行开户的42656家改制企业中,经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有逃废债务行为的就有19140户,占总数的44.8%,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460亿元,占贷款总额的37.96%。
4、合同违约、毁约现象紧急,借助合同进行诈骗等违法行为突出。在经济活动中任意违约、毁约现象突出,个人和企业不以为然,不考虑及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方面的不好的记录,合同的平均履约率非常低。更为紧急也更让人担心的是,借助合同诈骗已成为行骗的一种容易见到方法,紧急地影响丁经济流通。据资料显示,仅2000年上半年,国内合同违法案件就达5000多起,涉案金额达到16亿多元。
5、资本市场信用缺少,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。近年来证券监管部门查处的一些案件表明,在证券市场上,虚增收益,编造有关信息,隐瞒重大事情,与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紧急。这类失信行为很大地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,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。
6、诉讼范围的信用缺失。当事人恶意诉讼。不真实陈述、证人拒绝出庭作证、作伪证等现象也有肯定的常见性。更为紧急的是,败诉当事人拒不履行法院判决,隐匿转移财产,外出逃债,法院的判决没办法达成,让人们称怍法律“白条”。这类既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尊严,也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,败坏了社会风气。
7、政府行为的信用缺失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大家总是会强调公民个人、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信用,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拥有垄断权力的政府及其雇员的信用。譬如服务效率低下、服务水平低劣、权力寻租、滥收费、政绩工程、统计数据不实等。
2、信用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
信用缺失成为社会的常见现象,风险紧急。信用建设既是规范层面的建设问题,更是国家一项策略决策的选择。
1、信用建设是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。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,以市场为基础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流、货币流、信息流都以信用的存在为首要条件。信用缺失,势必致使买卖本钱提升,减少经济运行效率,紧急时还会致使买卖链的中断,而波及整个经济的进步,并致使经济的衰退。信用缺失,也抑制了消费与投资,减少了社会需要的增长速度,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。有专家觉得,一个国家的信用买卖占70-80%以上,那就表明这个国家已进入信用经济年代。现在,发达国家信用买卖占90*70以上、而国内仅占20%左右。可见,因为市场买卖缺少信用体制,社会资源浪费惊人,紧急制约了经济的进步速度和进步的空间。
2、信用建设是适应入世后的国际经济角逐环境,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时尚的需要,国内已加入WTO,这表明国内企业势必自主或不自主地在愈加广泛的范围、范围与外国企业角逐,国际商务游戏规则将变成通用的商务规则。在国际贸易交往中,讲究信用,注意商业信誉是国际惯例中的最重要信条。因此,打造健全的信用规范就是与国际接轨,是参与国际市场角逐的最基础、最根本的规范建设。
3、信用建设是提升政府实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需要,现在,国内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,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健全,经济进步呈现出政府主导的特点,政府行为对经济进步非常重要。经济主体的决策不只打造在市场信息基础之上,而且也会充分考虑政府的各项宏观指导。这就客观上需要政府决策的科学化,也需要市场主体对决策的信任。因此,当政府诚信、群众信任、政府的政策就能得到切实有效地贯彻、实行,政府调控目的和经济进步策略才大概达成。譬如。一些地方政府为进步经济,需要百姓种某种经济作物,并允许依协议回收,但当市场出现变化时,却不履行合同,损失由农民负担。这使农民对政府失却信赖,从而致使政府将来政策推行的困难程度,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目的的达成;
4、信用建设是净化社会风气,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:公平、公正是市场买卖的基本需要,它源自大家的买卖活动中,同时又是维护买卖秩序的要紧原则。虽然买卖活动只不过社会活动的一个部分,但由此衍生出来的公平,公正原则却已成为整个社会道德原则的核心。在一个信用失常的社会中,一些人在买卖中通过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而谋利,且又不受法律制裁与社会舆论的谴责,就会诱导大家仿效?如此整个社会的道德原则就会发生动摇,社会风气日趋恶化,社会秩序势必处于混乱状况之中。
[1][2]下一页